徐少春与乔・韦曼、陈春花共话:AI 时代商业组织如何破局应对

/upload/images/2025/10/21/3d91a5a0fa5f7359.jpg
summary-icon摘要
由AI智能服务提供

10月17日,第十五届中国管理・全球论坛在青岛举行,发布了首届“中国企业管理最佳实践榜”。与会者探讨了AI对管理变革的影响及商业机会,强调了AI在重塑管理范式中的作用,还提及管理者在AI时代应具备的素质,以及AI对中国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。

上传图片


导读

10 月 17 日,以 “AI + 管理:铸就新质生产力” 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管理・全球论坛暨首届 “中国企业管理最佳实践榜” 发布盛典在山东青岛顺利举行。值得关注的是,历经 8 年深耕、见证 182 家企业实践,承载着中国管理模式发展成果的首届 “中国企业管理最佳实践榜” 在此次盛典上正式揭晓 —— 这不仅是对中国管理实践的认可,更是向世界展现中国管理独特价值的重要时刻。从成思危先生的坚定支持,到 20 部著作的智慧沉淀,中国管理模式已从理念发展为有温度、有哲学、有技术的实践体系,既包容西方管理科学,更蕴含东方智慧。


现场汇聚了全球顶尖的智慧力量,“云经济学之父” 乔・韦曼(Joe Weinman)、海信集团贾少谦董事长、陈春花院长等学界与商界菁英齐聚,围绕 AI 时代的管理变革展开深度对话。AI 时代,我们正以数字化场景重新定义未来管理范式,看到这么多同行者共探 “AI + 管理” 的创新路径,我格外触动,因为金蝶始终坚信技术能重塑管理、铸就新质生产力,这些年也一直在助力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拥抱 AI 浪潮。接下来,我想把这场高峰对话的精彩内容分享给你,期待与你一同从对话中汲取力量,继续探索 AI 时代的管理新范式,让中国管理的价值被更多人看见。


上传图片


马旭飞:对于本轮AI技术引领的时代变革及其中蕴含的商业机会,各位有怎样的感受与洞察?


徐少春:我的核心感受是“兴奋”。人工智能无疑是一项伟大的技术突破,人类社会从群居形态,到个体间的彼此链接,再到如今迈向群体智能,正处在一个极具意义的时代。我亲历了PC时代、互联网时代、云计算时代,如今迎来人工智能时代,企业又需开启新的创新与变革。约六七年前,我研读乔·韦曼的《云经济学》时,书中“云时代如同过去的罗马大道”这一观点令我印象深刻——众多企业上云,在高速云计算的“大道”上前行;而当下的新时代,仍以云为基础,但“行驶”的载体已变为智能体。因此,企业正经历第四次转型,即企业管理转型,我相信此次转型的规模将是云计算时代的十倍甚至百倍。


陈春花:我与少春主席同样感到兴奋,但此外还多了一份紧张与敬畏。这份紧张与敬畏,源于人工智能的到来让我们清晰看到自身的诸多局限——人类自身的局限、经验的局限,以及对未知领域探索能力的局限。也正因如此,我投入更多时间去理解人工智能,逐渐发现它能为人类、为个体能力提升提供诸多可能性。从未来视角出发,尤其是结合乔·韦曼教授提出的人工智能经济十大定律,我们能清晰认知人类与智能、机器之间的差异,以及二者组合后产生的关系。从应用场景来看,机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 一是企业级应用的落地速度可能超出预期,如金蝶的转型实践、海信的行业引领,都印证了这一点;

二是工业制造业中AI平台的出现,不仅想象空间广阔,落地速度也将非常迅速。

对管理研究领域而言,这些变化将带来大量新场景,助力我们探索新的管理理论。综上,我的感受是兴奋、紧张与敬畏交织,恰似人机之间的动态博弈,谢谢。


马旭飞:我们看到了两种极具价值的观点——兴奋,以及兴奋之外的紧张与敬畏。接下来请问乔·韦曼先生,作为“云经济学之父”,您认为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,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最核心变化是什么?


乔·韦曼:云计算已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。提及“云”,我们实际涵盖了多个领域,例如基础设施即服务、软件即服务等。在我看来,基础设施即服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资源模型,且具备额外优势——企业无需购买电脑,而是从外部租用,我曾多次撰文探讨这种模式的优势,例如租用1小时所涉及的安全影响、性能影响等。本质而言,这是一种“资产游戏”,而非“功能游戏”。

人工智能则更偏向软件服务领域,实际属于软件即服务范畴,核心是为企业增添能创造商业价值的功能。人工智能的优势更为显著,它既具备软件即服务模式下云计算的经济性(如按订阅付费,无需自行开发软件),还拥有其他令人惊叹的功能。从基础设施角度看,云厂商构建云数据中心时,会打造多租户功能,将服务器分割为虚拟机或作为无服务器功能出售,这类似酒店提供房间或共享空间的模式。但当前为云计算打造的数据中心,在部分场景下虽仍为多租户模式,可当用于预训练模型时,我们实际在构建超大型超级计算机——这类数据中心每日需消耗1300万加仑水、10万瓦电力。过去,我们将云与超级计算机视为独立存在,如今超级计算机已融入云体系,支撑着这些先进且极具价值的技术应用。


马旭飞:请问陈春花教授与徐少春主席,您如何理解AI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?又该如何实现AI与管理的融合?


徐少春:我想补充说明为何对AI感到兴奋。众人皆知,七八人共同开展头脑风暴,便能产生显著的“乘数效应”;若企业团队围绕问题集体头脑风暴,聚合众人智慧,所能创造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。以海信为例,其拥有4万名员工,若再结合数万甚至10万智能体共同“头脑风暴”,将产生巨大的“乘数效应”。因此,AI将为每一家企业带来颠覆性变革,即企业的AI转型。

企业AI转型可分为业务转型与管理转型两大维度:

业务转型:运营模式从日常运营转向战略执行——智能体将替代重复性工作,企业需聚焦战略重点进行监控;产品形态从传统产品升级为AI智能体产品;商业模式从一次性交易转向连续性交易,如订阅模式或按结果消费模式;生态体系从单一企业运营转向“智能共生”——若企业的数千上万名经销商能实现智能共生,将释放巨大能量价值。

管理转型: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形重构为神经网络型——打破组织边界、消除中间层级,提升信息流转效率;人才竞争从数量竞争转向高密度竞争——聚焦掌握AI知识的年轻群体,聚合优秀年轻人可催生诸多创新突破;管理者领导力从有形管理转向无形引领——为团队提供精神激励与情绪价值,助力成员积极突破。

在企业AI转型中,管理转型是核心,而管理转型的关键在于领导者是否主动拥抱AI。


陈春花:我承接这一话题展开。本次大会将主题定为“AI+管理”,核心是要理解一个关键变化:AI具备自主产生生产力的能力,这意味着组织管理中需新增“智能体”这一主体(也可称为机器人)。过往的管理体系中,并无此类主体——此前信息与数据仅作为工具,辅助管理决策、优化商业模式、提升系统效率;而AI到来后,“AI+管理”的最大变革,便是引入了可自主产生生产力的智能体。因此,本次大会主题“AI+管理”的重要落脚点是“铸就新质生产力”,这其中便涉及管理模式的变革探讨。除少春主席提及的转型方向外,还需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调整:

第一,组织驱动模式从“它驱动”转向“自驱动”。过去,组织依赖制度、命令等外部力量驱动;而AI+管理模式下,组织需成为具备生命力的有机整体——无论是以神经网络还是共生形态存在,都需具备持续迭代、自我净化、自我驱动的能力,这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特征,也需在组织管理中充分体现。

第二,组织设计需纳入智能体,构建人机共生协作体系。组织需设计包含智能体的管理结构与体系,实现人机协同——未来可能出现“智能体作为人类上级”的场景,这种人机共生的管理流程与体系,将为企业带来超乎想象的可能性与创造力。我近期观察到,部分企业构建智能体后,员工的平均能力水平显著提升,便是有力证明。

第三,回归个体价值,激发人的个性化能力。管理的核心任务有二:实现绩效、激活个体价值。AI具备强大的赋能能力,能让人快速调用组织的知识体系与智能资源,大幅缩短能力成长周期——无需再通过长期“浸泡”积累经验,即可快速提升能力。正如韦曼教授此前展示的,借助AI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诗歌、歌曲创作,这在无AI辅助时难以实现。因此,AI+管理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:如何通过人机协同,实现管理效能提升与个体能力成长的双向促进,进而创造更大价值。以上便是我的三点补充。


马旭飞:乔·韦曼先生,根据您的观察,中国企业在推进数智化转型过程中,与西方企业相比,有哪些共性与独特差异?


乔·韦曼:每次来到中国,我都深感震撼,仿佛置身未来——无论是道路、桥梁,还是青岛的海底隧道、磁悬浮列车、上海中心大厦等,都展现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巨大投入。显然,中国企业在数智化转型中具有显著特点:更注重长远规划,对员工关怀更为细致;同时,在政策引导下(如聚焦“新质生产力”发展),能高效推进转型。

相比之下,西方企业(如美国企业)的管理模式存在差异,对员工的关怀力度相对较弱,但在部分技术细分领域(如特斯拉的机器人技术)具备竞争力。不过需强调的是,中国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并非个例,而是普遍现象,这一点尤为重要。当前,人工智能正推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——过去十余年,社交与移动技术已重塑社会;未来,AI将引发更大规模的变革,我们目前仅见变革的开端。

结合我此前展示的图表,企业数智化转型需关注“演进性”——不仅要理解当前状态,更要预判发展趋势。数据显示,仅5%的美国企业实现了有效的数字化部署,我期待中美企业均能提升这一比例,像徐主席与陈女士所言,通过关注员工、调整组织规模、优化组织结构等方式,推进AI落地。AI实施的有效路径之一是“自上而下”的推动,从国家层面的战略引导,到企业全员聚焦价值链提升,助力中国从低成本劳动力驱动型经济体向技术驱动型经济体转型,这一点至关重要。

此外,中国的顶尖高校(如清华、北大)不仅构建了完善的管理体系,更以创新方式塑造组织文化——这与“文明发展中易出现自满”的理论形成对比。部分观点认为,文明进步可能让人逐渐懈怠(如“只需坐享其成,无需辛苦耕耘”),但中国企业与高校的实践正打破这一认知。


上传图片


马旭飞:面对AI时代的商业变革与组织重塑,管理者应如何应对?


徐少春:我认为管理者首要任务是“自我管理”,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:

一是向年轻人学习。投资领域的朋友曾告诉我,投资AI相关创业公司时,通常不考虑创始人年龄超过35岁的团队;我们企业的多项重要AI创新,也均由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主导——年轻人对AI的敏感度与创新力,是管理者需借鉴的重要特质。

二是跨界学习。此次众多嘉宾走进海信,参观其生产线与展厅时,海信国际中心的员工关怀设施令人印象深刻——轻松的交流空间、咖啡区、甚至理发服务等,均体现了对员工的细致关怀。这启示我们,AI时代的管理需更具“关爱之心”,通过跨界学习吸收不同企业的优秀实践。

三是保持好奇心。今年我有更多时间陪伴孙子,儿童对世界的好奇(如不断追问“为什么”)让我深受触动。AI时代也面临新的“鸿沟”——过去是“数字鸿沟”,如今则是“人工智能鸿沟”,AI将替代部分岗位,如何帮助受影响的劳动者转型,如何关注全球仍处于苦难中的群体(如战火中的妇女儿童),都需要管理者保持“慈悲心”,回归管理的本心。

我今年的一个显著变化是,阅读了更多心灵成长类书籍——2016年起学习阳明心学,近年又研读《佛经》《道德经》等经典。这些阅读让我深刻认识到:无论AI如何发展,人类对世界、对他人的关爱不能改变,人类的良知不会因AI而动摇。因此,管理者与领导者需始终坚守本心。在此,我也推荐一款名为“阳明问道”的微信小程序,若有困惑,通过它可获得富有启发的回答。


陈春花:AI时代,领导者的能力与心性要求均发生显著变化,甚至对“健康”的认知也需更新——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成效。结合对多家企业的观察,可将领导者的应对策略总结为三点:

第一,成为人工智能的“自我实践者与迁移者”。领导者需亲自拥抱新技术,深入理解AI带来的新变化、新趋势,进而带动整个组织向AI转型。我辅导与观察的众多企业家,均在积极尝试AI应用,投入大量资源培养组织的AI技术学习能力——这种“亲身引领、突破经验边界”的特质,是推动组织转型的关键。

第二,成为组织的“架构师与设计者”。领导者需具备将AI与业务、组织、价值创造活动深度融合的能力——既要能预判AI时代的商业与产业图景,也要深度理解业务本质与AI技术特性,进而设计出合理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。从海信等企业的实践来看,众多管理者已在这一领域迈出坚实步伐,通过架构设计实现AI与管理的协同。

第三,成为“个体-团队-组织”关系的重构者。过去,个体与组织的链接主要依赖流程与制度;而AI时代,三者关系需转向共生、激发、共创的模式。这要求领导者具备“无我”的心态——充分授权、陪伴团队参与,同时清晰认知自身局限,通过“自我约束、信任团队”重构三者关系,为组织进化奠定基础。

此外,领导者需坚守两项核心不变的特质:一是责任感与使命感,以更宏大的愿景推动企业面向未来发展;二是鼓舞人心、激活个体的能力——让团队坚信AI转型能为个体带来更大发展空间,进而凝聚转型共识。以上便是我的观点,谢谢。


乔·韦曼:传统认知中,管理者与领导者存在明确分工——领导者负责洞察愿景、推动变革,管理者负责维持运营、达成绩效。但在AI时代,这种分工界限已逐渐模糊,从CEO到基层员工,均需兼具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双重角色。因为当前处于变革加速期,每个个体都需思考:如何优化自身工作、提升产出质量,如何助力团队与端到端流程实现更高效率、更短周期。

这一过程面临显著复杂性——如同“每人每天多走10分钟以保持健康”,理念虽简单,但在高度互联的组织中,需协调众多依存关系才能落地。因此,我此前在PPT中提及的“利益相关者一致性”至关重要:需以共同的愿景、使命与目标感凝聚员工,让员工不仅为薪酬工作,更能认同企业价值、尊重领导决策——这是AI时代管理的核心差异。毕竟,我们从未经历过如此快速的技术变革,任何个体都无法仅以“完成本职工作”的心态应对挑战。


马旭飞:请各位头脑风暴:AI时代将为中国管理模式的创新带来哪些新可能?


徐少春:人工智能虽极具价值,但人类的心灵力量更为珍贵。只要我们坚守信念,在AI时代,中国必将诞生世界级的管理理念、思想与实践,中国管理模式也必将在全球崛起。


陈春花:我用两句话总结:第一,无论变革多么复杂,需始终回归管理常识与企业本质——借助AI技术,让常识落地、让本质凸显;第二,“因为相信,所以看见”——我们既要相信AI能带来全新可能,也要相信中国企业的实践能创造独特价值,进而推动中国管理模式创新落地。谢谢!


乔·韦曼:首先,我非常认同徐主席的人文视角,在这方面像一个哲学家。在我看来,AI能为企业管理带来的重要突破,是帮助CEO聚焦战略思考——CEO日常需处理KPI监控、销售报告分析、客户流失应对等大量事务,而AI可替代这些常规工作,让CEO有更多时间预判未来方向、评估客户需求变化、分析市场异常信号。

我们常讨论劳动生产率,但很少关注“领导力生产力”。此前有知名管理学者指出,CEO常因陷入日常事务,而缺乏思考企业未来的时间——AI恰好能解决这一痛点,通过总结报告、分析数据,为CEO提供精准决策支持。若这一模式能覆盖企业各级员工,将为组织带来巨大价值:让原本专注于“完成任务”的员工,有更多精力思考流程优化与创新,进而推动整个组织的效率提升。这便是我对AI时代中国管理模式创新的期待。



中国管理·全球论坛

中国管理·全球论坛作为一年一度的中国管理精英峰会,是全球顶级商业管理大会,以研讨和交流最前沿管理智慧和实践为主旨,自2011年创办至今,已成功举办十四届,至今已有超过1.8万余位海内外政、商、学各界管理菁英莅临,参会嘉宾包括理查德·沃森、赫尔曼·西蒙、丹娜·左哈尔、彼得·圣吉、亨利·明茨伯格、拉姆·查兰、大前研一、龙永图、柳传志等。这些优秀的管理菁英在此充分交流思想、碰撞火花、分享各自的观点与实践,共同论道企业管理,推动企业管理变革与创新。


中国管理模式50人+论坛

中国管理模式50人+论坛(简称“C50+”)是由“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理事会”于2017年升级而来,由致力于研究中国管理模式的管理学者,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家共同组成,以“让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”为使命,以“知行合一”为核心理念,致力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对话、交流与合作,推动中国企业管理进步。


中国企业管理最佳实践榜

“中国企业管理最佳实践榜”是全球首个聚焦管理场景的榜单,它直面智能时代的核心管理挑战,通过聚焦企业管理具体场景,挖掘具有创新与借鉴价值的实践,致力于提供可参考、可落地的中国管理方案。榜单由17届“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”升级而来,C50+与《财经》杂志联合发起,金蝶集团承办。